欢迎访问民生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以文化为内核 涵养社会崇善风尚

来源:广东省民政厅 作者:佚名时间:2024-09-15

  周秋光 金楠娟

  慈善文化在慈善事业的长期运行和积淀之下,已成为中华道德文化中的重要一脉。新时代,慈善法、慈善事业、慈善文化有机结合,以法为依托、以事业为基石、以文化为内核,慈善事业呈现欣欣向荣之态势,慈善文化在贯通传续中形成了许多新特点。

  从表层的慈善物质文化来看,施善方、善款善物及资源、受助方达到了较平衡融洽的发展局面。施助方式更加多元化,对善款善物及资源进行监督的渠道更加畅通,受助方更加广泛。一是互联网赋予了慈善诸多新动能,人人可做善举、时时可做善举,打破了原先时间、空间、群体的限制。二是慈善概念范围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众多社区慈善组织与志愿服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公共服务等相融合,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协同、“菜单式”志愿服务等效能逐步提升。

  从里层的慈善精神文化来看,“全民慈善”的现象已成常态,大众的慈善意识、慈善动机非常明显,慈善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相得益彰。一方面,社会慈善氛围愈加浓厚,各类慈善组织不断开展丰富的慈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慈善文化对于涵养良好社会风气、培育家风至关重要,要让慈心善念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潜移默化影响每个人的言行。

  从中间层的慈善制度文化来看,在慈善法的出台和修改影响下,法治成为慈善文化的重要表征。2016年以来,各类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发展起来,在相关法规、规章与政策性文件的引领下,公开募捐、慈善服务与内部治理结构以及信息公开等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化。新修改的慈善法充分体现了慈善文化的时代进步性和实践性。

  在时代发展的大势和社会进步的浪潮之中,慈善文化的作用逐渐凸显。于国家大政方针而言,慈善文化将成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的有效助力,有助于调节财富收入、缓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慈善文化中的社会共享理念将成为社会的普遍价值准则。同时,慈善文化也将成为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的有效推动力量,志愿服务和各类资源在乡村的充分迸发,将激发基层社会发展的无限活力。于社会环境发展而言,传统慈善将与互联网慈善进一步结合,科技化、智能化手段的运用,将不断规避慈善事业中的潜在风险。个人慈善、社区慈善将成为慈善文化的重点,人人可行善与人人能行善的社会良善风气逐渐形成,社会公众对慈善将会有更多层面、更多视角的理解和更多方式的践行。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原文链接:http://smzt.gd.gov.cn/mzzx/llyj/content/post_449440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内参 msn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05977号-24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3387021 010-561539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