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生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高考志愿填报服务靠谱吗?

来源:四川长安网 作者:佚名时间:2024-06-22

  3小时“收割”2亿元

  

  高考志愿填报服务靠谱吗?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璐

  

  2024年高考结束了,“填报志愿大考”随之而来。日前,某网红机构3小时“收割”2亿元的消息冲上热搜,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行业被更多人所关注。从几百元的线上软件,到数千元的一对一定制,再到上万元的资深专家辅导,各种各样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广告铺天盖地而来。

  

  连日来,法治热线接到多名读者来电询问,万元志愿填报服务到底靠不靠谱?考生和家长在选择志愿填报服务机构时又该如何避坑?

  

  业内人士指出,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本质上是利用信息差赚钱,而家长无非是求个确定性。但价格虚高之下,行业的确有待规范。

  

  体验

  

  不同产品建议千差万别

  

  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庞大的市场基数,催生了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火爆。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近2650家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志愿填报”,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相关企业,较去年同期增长近43%。而在2013年前,相关企业仅为个位数。

  

  近年来,在人工智能的兴起下,种类多样的高考志愿App成了许多家长的选择。记者随机体验了三款App,输入地区、分数、选科后,的确会生成填报方案,但只会展示部分结果,想查看完整方案或根据偏好生成专属志愿表需要升级会员,售价在299元、399元、1999元不等,并无具体定价标准。

  

  记者以统一关键词“四川 高三 理科552分”进行了体验。在某优App中,记者点击进入AI志愿助手,填写试验信息。App以各高校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为依据,提供了254所适合记者的大学,其中包括157个可保底,29个稳妥志愿和68个需冲刺志愿。记者点击“智能选校”选项,页面显示:西南大学(冲较高风险)、上海政法大学(冲 较高风险)……选择看其他则要充值成为会员。

  

  除此之外,某夸App为记者筛选出了冲的学校21所、稳的学校48所、保的学校141所;某掌小程序给出26所学校可冲击、65所较稳妥、131所可保底。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分别使用了高分、中段分、低分进行了体验,发现高分段和低分段里,AI填志愿产品提供的建议差别较小,而中段分数,同一关键词,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追问

  

  所谓“高考志愿规划师”是否有资质?

  

  除了上述AI填报志愿以外,高考志愿规划师也变得愈加火爆。记者调查发现,高考志愿规划师从业人员鱼龙混杂,虚假宣传、服务质量差等投诉频现。

  

  记者在社交平台看到,许多“高考志愿规划师”培训机构打着“市场广阔”“人才紧缺”“丰厚收益”的旗号招揽学员。一些培训机构宣称“0基础、0门槛,从0起步学习,掌握高考报考技能”“21天成为高考志愿规划师”“可获得教育部官方颁发的证书”等。

  

  然而,国家有关部门并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高考志愿规划师”未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也不在人社部公布的最新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

  

  2023年,教育部梳理汇总了近年来一些虚假诈骗案例,并公布了其形式特点,包括“假冒所谓志愿填报专家身份”和“假借咨询服务名义进行诈骗”。教育部表示,有的机构声称“百分之百保上”“一分不浪费”,但实际上为了提高所谓的志愿填报成功率,鼓动考生填报较低分数即可录取的高校或专业,损害考生的正当权益。

  

  说法

  

  家长和学生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023年6月,杭州市钱塘区法院审理了一起以签署合同确保被害人或其子女被相应高校录取的诈骗案。

  

  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期间,程某以签署合同确保被害人或其子女被相应高校录取为幌子,虚构自己在北京、浙江、黑龙江等地的艺术院校进行“运作”录取工作的事实,收取15万至60万不等的费用,骗取多名被害人钱财共计155万余元。2023年6月30日,经杭州市钱塘区检察院提起公诉,钱塘区法院以诈骗罪判处程某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12万元。

  

  教育部早在2021年高考季已经发布预警,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国家部委层面已经足够重视此现象并加以监管,而从家长及考生私权利保护层面,志愿服务机构与接受服务的考生家长形成的是服务合同关系。

  

  今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就要求各地要建设完善志愿填报辅助系统,推进志愿填报参考信息数字化,为考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同时,要充分发挥高中阶段学校主阵地作用,加强对一线班主任、任课教师培训,为考生提供优质的个性化咨询服务,并提醒考生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

  

  “家长一定要明确好合同的条款,通过合同来约束志愿服务机构。”四川君合律师事务所律师陈蕾冰提醒广大考生及其家长,首先,需要辨别机构的真伪,并要求对方提供详细的服务流程和评估报告;其次,选择志愿填报服务机构后,家长应与机构签署书面服务合同,在合同中明确所报具体学校和专业,约定清楚违约责任。“如发现机构存在虚假宣传、隐瞒重要信息等欺诈行为,家长和学生可以向相关部门进行投诉,并可依据民法典的规定,主张撤销合同,要求赔偿损失”。

  

  新闻多一点

  

  警惕志愿填报“高价辅导”陷阱

  

  针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高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慎对待市面上的各类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切勿轻信“高价”指导咨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志愿填报风险。教育部梳理汇总了近几年志愿填报市场上的一些典型问题,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防范。

  

  “内部数据”并不神秘

  

  案例:一些机构或个人宣称拥有所谓的“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确保考生进入心仪的专业,从而诱导考生和家长购买高价服务。经核实,这些数据并不准确,甚至存在误导性,多名考生因信赖此类数据而填报失误。

  

  提醒: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市面上的咨询机构或个人所使用的参考数据均通过该公开渠道收集汇总。但由于一些咨询机构和个人对招生批次、招生政策没有进行深入学习了解,在使用这些数据时存在盲区和误区,反而对学生和家长产生误导。

  

  “专家团队”并不专业

  

  案例:一些机构打出“高考志愿规划师”“权威专家团队”等旗号,以此增加自己的权威性,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并无相关资质和经验,有的甚至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按照总部提供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家长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不仅花了冤枉钱,而且可能报错志愿。

  

  提醒: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今年,各地各高校都组织了各类免费的线上线下招生咨询活动,并加强对高三年级班主任的培训,组建专门的工作队伍,为考生和家长提供细致周到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同时,高考志愿填报是高中毕业生的“最后一课”,填报志愿的过程,本身也是考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的重要一步。考生应依据自身的高考成绩、兴趣志向及高校的招生政策,自主合理填报,规划好个人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之路,切莫简单交付于某个机构或个人。

  

  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案例:一些机构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收取高昂的服务费用,且定价不透明,服务内容“看人下菜”,存在价格欺诈的嫌疑。某机构推出高达数万元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声称可以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指导,但多名家长反映只是简单地提供一些通用的填报建议,服务内容与实际宣传严重不符,且收费畸高,感觉受到欺骗。

  

  提醒:教育部指导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会同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专项治理,持续整治高价收费、虚假和夸大宣传、恶意曲解政策、实施欺诈、传播不良导向等市场乱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考生和家长也要注意甄别,立足自身实际理性填报,切勿盲目消费、冲动消费。

  

  渲染焦虑过度营销

  

  案例:一些志愿填报指导机构过度强调某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制造“热门专业”的假象,甚至发布所谓的“专业排名”,以此来吸引考生购买服务。这种“专业决定论”,刻意渲染出焦虑氛围,而背后的真实目的还是兜售课程、贩卖咨询服务,以此牟利。有的考生听信这类指导,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结果入学以后,发现自己根本就不喜欢、不适合所报考的专业。

  

  提醒: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普遍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厚基础、宽口径,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均制定了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办法,为学生入校后提供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许多高校还推行辅修专业制度,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因此,考生和家长不必对专业选择过分焦虑,“热门专业”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只有与兴趣和志向匹配的专业,才能实现个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相较于考虑一时的专业“冷热”,学生更应该将目光聚焦于自身,结合个人志趣与自身所长,追寻适合自己终身发展的职业方向。

  


原文链接:https://www.sichuanpeace.gov.cn/llqy/20240619/28813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内参 msn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05977号-24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3387021 010-561539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