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生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不打小孩日”值得反思

来源:广东省民政厅 作者:佚名时间:2024-05-08

  默达

  4月30日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国际不打小孩日”,也可称为“拒绝体罚日”“无巴掌日”,旨在倡导正确的教育方式,有着强烈的现实关切。

  在许多传统家庭中,“打孩子”似乎是个很常见的命题。从“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俗语“黑话”便可管窥其心态。暴力的教育方式还常常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价值观念绑定,如“棍棒底下出孝子”,成为维持家庭内部秩序的手段。

  随着观念的进步和科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儿童权益更加受到重视。经常打骂孩子,不仅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会施加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和自尊心的维护。心理专家张蔚指出,有的孩子被打后“变乖了”,但也变得软弱、不敢表达自己;有的孩子则越来越逆反,性格变得乖戾孤僻;即便“打了又后悔”,用别的方式弥补,也会让孩子不知所措,甚至失去规则意识和价值判断。

  不打孩子在多数人看来都无比正确,但在施行阶段为何那么难?生活中不乏“气在头上,管不住手”的情况,甚至还有儿时饱受打骂之苦,为人父母却重走老路的例子。一方面,心理学上的“印随行为”指出,无论动物和人都喜欢模仿父辈的行为。儿童时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若采用错误的管教方式,很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形成不良的家庭风气。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父母反映是“出于无奈”——孩子不听话,打一顿最有效。然而这类托辞往往习惯于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而非从自己身上找答案。常用打骂的方式进行教育,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掌握且不愿去了解科学的教育方法。以暴力代替沟通,以威权代替示范,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管教真的解决问题了吗,还是仅仅压制了问题?

  更深一层,打孩子用的不只是手和工具,言语乃至冷暴力同样伤人;滥用惩戒的也不只家长,教师和学校同样需要反思。“爱之深,责之切”,这份心情可以理解,但也应讲究方式方法,耐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打开心扉、增进沟通,往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节日所倡导的口号:“请来试试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将会发现,今天过后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我们自然不能奢求单靠不打孩子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应该以这一天作为开始,运用正面的教育方式,以身作则,鼓励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原文链接:http://smzt.gd.gov.cn/mzzx/llyj/content/post_441670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内参 msn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05977号-24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3387021 010-561539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