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生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民政服务

吉林省长春市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助力春城绿色转型发展

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作者:佚名时间:2024-01-07

  

  吉林省长春市作为全国46个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重点城市之一,近年来通过创新工作模式、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属地责任等多种措施,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立了“定时定点投放、两网融合收集、垃圾不落地收运、就地就近处置”等具有长春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模式。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规范。长春市充分发挥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作用,调动各城区、开发区、市直各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指导督促各城区、开发区、街道组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建立了市、区、街和社区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全市党员干部结合“一线工作日”和主题党日等载体,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进一步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活垃圾分类全周期管理、全过程治理、全社会参与的“三全”理念。结合《长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和《长春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长春市先后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规范、考核标准、分类指南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标准,坚持按月对城区、开发区和街道办事处开展工作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全市城市管理考评体系,有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二是探索“两网融合”新路径,打造源头回收新机制。长春市因地制宜,提出以源头回收为基础、以分拣中心为平台、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依托的“三位一体”发展理念,严格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工作。一是从源头回收着手,针对原有再生资源回收场站脏乱和安全隐患等问题,创新性提出再生资源“定点、定时、定车”源头回收新模式,与生活垃圾分类有机结合,全面开展线上线下回收,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二是积极打造集收购、分拣“一站式”服务于一体的全品类、综合型分拣中心,引进专业化分拣设备,建立智能化大数据平台,做到分拣处理全程数字化监管,实现“分类去向可追溯、分类数据可分析”。三是集中建设处理设施,将垃圾终端处理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有机结合,通过实行“一区三园”的总体规划,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内细分固废处置园区、新兴环保产业园区和拓展提升园区,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

  三是落实以基层治理三级责任制为基础的四分法。试点居民小区按不同类型住宅户数配备专职员,负责入户宣传、现场指导和分类评比等工作,实现评价反馈、源头追溯闭环管理,建立“网格化”管理制度,细化居民小区、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分类单元,由基层综治的网格长担任督导员,开展日常监督工作,确保三级责任制模式有效落实。目前,长春市63个街道、382个社区全面接收市民投放有害垃圾,由区环卫部门收集暂存后交由危废企业无害化处置。居民和单位产生的可回收物,通过手机APP预约或再生资源企业上门收集后运送至后端打包站,经分拣、称重、压缩、打包、集散等流程,进入再生资源回收系统进行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的运行体系基本建成。

  四是创新“大件垃圾”收运处置精细化管理新模式。针对破旧家具等体积大、重量沉的大件垃圾利用价值较低、运输处置成本较高,很难得到及时清理等问题,长春市按照“政府部门主导、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源头减量”的工作思路,在宽城区率先试点探索,并在全市推广“城市管理部门引导+社区巡查报备+企业专业化服务+网上预约+上门收运”的大件垃圾收运处置新模式,使大件垃圾得到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实现源头减量。

  截至2023年底,吉林省长春市主城区共建成分类示范片区60余个,公共机构和居民小区共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约13万个,配置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车辆1000多台。建成小型居民厨余垃圾分类转运处置站10座,总处理能力630吨/日,建成餐厨垃圾处理中心1座,处理能力200吨/日。全市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分类宣传和长效管理机制的全覆盖,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8%,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原文链接:https://www.ndrc.gov.cn/fggz/hjyzy/hjybh/202401/t20240105_136311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内参 msn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05977号-24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3387021 010-561539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