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生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民政服务

生态文明督查激励地市典型经验做法介绍(四)——广东省深圳市

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作者:佚名时间:2023-09-23

  

  编者按: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2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激励的通报》(国办发〔2023〕12号),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显著的地方予以激励。现将有关地市的典型经验做法总结刊发如下,供全国同类地市学习借鉴。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深圳以先行示范标准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一、总体情况

  深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的定位要求,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圳样板”。2022年,全市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已分别低于0.16吨标煤/万元、0.2吨二氧化碳/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1/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深圳蓝”“深圳绿”已成为深圳城市名片

  二、主要做法

  深圳立足建市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从先行先试走向先行示范,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一)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把“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作为全市十大发展战略路径之一。积极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组织编制碳达峰实施方案及重点领域行动计划,明确战略目标及实施路径。制定《深圳市循环经济与节能“十四五”规划》《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规划纲要(2020—2035年)及行动方案(2020—2025年)》《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等系列规划文件,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二)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布局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8大未来产业。2022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个产业集群)增加值超1.3万亿元、占GDP比重首次突破40%,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1730.62亿元、增长16.1%,其中智能(网联)汽车(46.1%)、新能源(16.1%)两大产业集群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产业发展的绿色低碳水平稳步提升。发展壮大绿色低碳服务,2022年深圳碳市场碳配额交易额2.30亿元,同比增长188.4%;年末碳配额收盘价53.50元,市场累计交易额突破20亿元大关;碳市场流动率21.25%,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加快推动产业绿色化,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2年底,深圳市共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79家、绿色产品92种。

  (三)积极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强化清洁能源的能源增量主体地位,全市核电、气电等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78.3%。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出台措施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推广应用、规范发展,全市光伏发电装机达37万千瓦。建成投产东部环保电厂、妈湾城市能源生态园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总发电装机容量达590兆瓦。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成立国内首家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建成虚拟电厂运营管理平台,合计接入容量超150万千瓦,最大可调节负荷能力30万千瓦。率先打造国内首个电力充储放一张网,全量接入全市17万个充电桩、5100个5G储能基站、6000个电动自行车充换电柜、1200个光伏站、15个储能示范站、13个V2G(车网互动)站以及大型数据中心等资源,实现分布式资源可观、可测、可控,精准动态调控。

  (四)打造绿色低碳交通格局。率先实现公交车、巡游出租车、网约车100%纯电动化,持续提升公共领域汽车清洁化水平,纯电动物流配送车辆推广规模近10万辆。积极鼓励私人自用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2022年,新推广新能源汽车23.9万辆、渗透率达61.8%,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86万辆。加快打造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运行稳定、智慧安全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2022年,新增公共充电桩1.2万个、累计建成12万个,建设规模国内领先。出台综合能源补给设施布局规划,建成5座V2G示范站和6座综合能源补给站。推进建设盐田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中心,实现国际船舶保税LNG首船加注。

  (五)全面推广绿色建筑。颁布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从建筑全寿命期视角展开,明确将绿色建筑的规划、建设、运行、改造、拆除全过程活动纳入法规调整范围,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管理体制机制。2022年入选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1845万平方米,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816万平方米。截至2022年底,绿色建筑标识项目面积达1.47亿平方米,面积全国领先。

  (六)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发布《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打造碳普惠应用程序,先后上线“低碳星球”“居民低碳用电”“全民碳路”碳普惠应用程序,发掘公众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潜力。创新开展碳足迹标识认证,联合香港在全国率先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高标准举办第十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积极传播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分享绿色低碳发展经验,开展绿色低碳务实合作。

  

  高标准举办2022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

  三、亮点成效

  (一)城市GEP评估考核应用全面开展。形成城市生态产品总值(GEP)应用的“盐田模式”,即“城市GEP进规划、进项目、进决策、进考核”机制,使研究层面的成果切实进入实际应用,实现GEP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每年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公报中公布城市GEP核算结果,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依据。将GEP指标纳入全区11个政府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生态资源指数成为政府决策的行为指引和约束。

  (二)气候投融资改革率先探索。印发《深圳市气候投融资改革实施方案》,编制《国家(深圳)气候投融资项目评估和项目库管理指引》《境外资金投资国家(深圳)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入库项目指引》等制度。首创全流程气候项目管理制度,完善气候项目征集途径、规范筛选标准、强化动态管理,率先突破境外资金投资气候项目政策,形成系统全面的境内资金支持气候项目优惠等政策。建设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涵盖低碳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缓解金融机构低碳投资标的缺乏、低碳属性界定不清、碳减排量难统计等问题,推动绿色信贷等资金与项目融资需求顺利对接。

  (三)环境质量和治理能力持续提升。2010年起连续12年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优或良,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在健康水平。大气环境质量长期保持全国一流水平,“深圳蓝”成为深圳城市名片,PM2.5年平均浓度为16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国省考断面优良比例达95.2%,河流河长优良比例提升至67.6%,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高标准建设“无废城市”,2022年新增固废处理能力2.9万吨/日、累计27.7万吨/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7.2%,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和趋零填埋,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能力大幅提升。入选国家首批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74%。

  

  深圳华侨城湿地公园——全国唯一地处现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

  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一是初步构建完整的GEP核算制度体系。率先建立以GEP核算实施方案为统领,以技术规范、统计报表制度和自动核算平台为支撑的“深圳市GEP‘1+3’核算制度体系”。同时将GEP核算纳入《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市内重要文件进行部署,为GEP核算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深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制定《深圳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实施办法》,全方位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各项工作。印发实施《深圳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操作指南(试行)》,明确责任主体,划清责任边界。构建适用于高密度特大城市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实操技术指引,有效指导市、区两级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为其他城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三是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明确市政府作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对生态环境、规划和自然资源、水务、城管等部门直接进行指定。建立广东省首家环境资源“三合一”审判专门化法庭,集中管辖深圳市应由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涉环境资源一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

  四是深入推进资源价格机制改革。出台实施《深圳市水价改革实施方案》,完善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加强水价动态管理。率先开展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工作,实现工商业用电同价;在清理规范转供电主体不合理加价的基础上,推动工业园区“转供电转直供电”,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原文链接:https://www.ndrc.gov.cn/fggz/hjyzy/stwmjs/202309/t20230922_136079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内参 msn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05977号-24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3387021 010-561539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