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生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民政文化

对成长真切又深刻的追问

来源:福建长安网 作者:佚名时间:2023-06-17

  对成长真切又深刻的追问

  ——读北辰《那年春夏》

  □张家鸿

  正读六年级的女孩桑桑是《那年春夏》的女主角,福建作家北辰以蚕儿在桑桑家中的渐变与在桑桑的学习经历为并行不悖的两条写作线索,并且在两条线索之间来回穿插,寻找内在共通点,揭示桑桑迷茫、无助、忧伤、敏感的内心世界。

  她不知道凭借什么特长被心仪的重点中学录取,她不知道为何妈妈爸爸疼爱弟弟远胜于她,她不知道当恶意与伤害袭来的时候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她不知道米骁为何明知被人算计还跟人家打成一片,她不知道考试成绩与各种周末辅导班为何会在家长心中如此重要。她知道的不多,她不知道的很多。不知道不是全无问题,恰恰是充满问题。如果要在桑桑面前加一个符合她身份的词汇的话,应该是“问题女生”。一者,她有许多问题;二者,她是爸爸妈妈眼中的问题女生。行文之时,北辰笔尖透出明显的无奈,为桑桑爸妈的不觉醒,为桑桑的悲伤。这种无奈与其说是北辰有意的氛围营造,倒不如说正是桑桑成长的切实处境。

  女孩桑桑静默如蚕。我多次设想,如果我是桑桑、桑桑是我,我应该怎么办。当桑桑明确告诉心理医生,她是一条蚕的时候。妈妈反问她,那你认为妈妈是什么?桑桑的回答是:“妈妈什么也不是!更不可能是蚕妈妈。所有蚕变成蛹再变成蛾后,产卵结束,就死亡了。”回答至此,她还觉得不够。“所有蚕宝宝都得不到妈妈的爱!”这是无懈可击的回答,也是充满愤怒的质疑甚至控诉。桑桑为何会一而再、再而三乃至长期以往确认自己就是一条蚕?原因在何处?爸爸妈妈的做法至少是原因之一。

  这一问一答,颇具深意。那是桑桑的问题突破她单薄、瘦弱的个体,给了妈妈当头棒喝。如果女儿真的是不言不语、不哭不笑的蚕,家长应该怎么办?这是文学作品带来的深思与扪心自问。从《一起等春来》《一个孩子的学校》到《那年春夏》,北辰的儿童文学创作一直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情怀。即少年不是空中楼阁中的少年,不是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少年,不是远离当下社会现实的少年,不是理想状态中的少年,而是身处成长某个阶段、某种困境中的少年。怎么办?北辰不动声色地给出些许解答,而后故事在越来越大的雨声与一遍又一遍重复的歌声中结束。这是情节已经止息的创作,也是思考刚刚开始的创作。

  开始意识到此前给桑桑的关心太少太少的爸爸,语气柔软了、开车时有耐心了。意识到分别即在眼前的颜老师,在毕业会演时泪湿眼眶,她会否意识到一直以来对孩子们太过严苛了?如果更早做出改变,如果做出更多改变,还可以怎么做?是有方法地给予爱与关心?是在许多时候找到合适的时机听孩子倾诉亦或对她倾诉?是尽量淡化成绩或特长给家中氛围带来的严重影响?

  这是一部极具感染力的作品,它撞开人的心扉,把桑桑的哀伤与悲痛悄悄地安放于读者心中。品读作品时的心情,先是有些压抑,因为女孩桑桑每走一步都很艰难;而后女孩陷入日复一日与蚕近乎一致处境的比较中,心情变得越发沉重;幸运的是外婆来了,替前往医院照顾弟弟的爸妈顶岗,有外婆的呵护与关心,笔者的心也因之明朗许多,这是难得的美好;考试了,考试了,在多所学校参加特长生考试均没有上榜,让人心情为之低落、滞重;终于毕业了,毕业是感伤的季节,然而在桑桑这里毕业如同逃离,逃离当下的阴霾,期待前方若有若无的阳光。

  《凤凰花开的路口》响起的时候,桑桑、小乔、米骁、颜老师要分别了。毕业意味着各奔东西,意味着相聚变得奢侈。同在一座城市,姑且不论相聚,单是相见已然足够让平淡生活泛起一阵波澜。歌声在耳畔回荡之时,我不曾掉泪,然而感伤是确实涌上心头的。也许只有到了这个时候,米骁的淘气恰是友情的见证,小乔的优秀正是心中的榜样。这便是经历过后的成长吧,也正是成长过后的领悟吧!

  没错,一直心事重重看不到未来的桑桑,心境并不开阔、心情并不明朗,但是这何曾妨碍她享用毕业时光里的酸甜苦辣呢?当她得知米骁正是为了保护她,才被人恶作剧以至于被学校警告处分的那一刻,她心痛了,也心甜了。原来她一直被前同桌保护着,这未曾意识到感受过的温暖,来得虽迟,却也是小学时光里的明媚之一。桑桑的春夏时光是昏暗的、迷茫的,可是北辰给了她安放着友情的若干角落。角落也许是逼仄的,狭窄的,却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友情并不立刻带来快乐,而是在日后的某个时刻荡漾开来,让人喜极而泣。也让这段时光在日后被回忆起的时候,有了脸上荡开笑意的缘由。

  什么是真正的成长?是走过困境之后收获勇气?是看清真相后多些理解?是对爸爸妈妈当初做法有了些包容?是在挥手告别小学时多了些留恋?对于以上问题,北辰在书中给出似有若无、并不明确的暗示,他不必也无法给出答案。

  在我看来,《那年春夏》的写作是呈现一种状态,是一次对成长的不断追问。桑桑不止一个,桑桑是与她处在相近困境的许多个。追问没有结果,追问一直在路上。作品追问的不是问题少年,而是少年的问题与少年的家长,以及明白出处却难以转变的社会风气。文学创作并非改变现实的瞬时利器,却可以带来长久的思索与叩问,这何尝不是它的意义所在呢?


  《那年春夏》 北辰 著 晨光出版社


  值班编辑:林少颖 审核:方琮 高奇


原文链接:http://www.pafj.net/html/2023/fayuanwenyi_0601/3125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内参 msn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05977号-24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3387021 010-561539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