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生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可视门铃不可无视隐私

来源:天津长安网 作者:佚名时间:2022-06-24

  近年来,带有自动录入和摄像功能的可视门铃走入越来越多的家庭,被誉为“家庭门卫”。殊不知,这位“家庭门卫”还可能带来纠纷。日前,无锡一桩由可视门铃引发的官司引起广泛关注,最终法院判令拆除门铃,并删除相关影像资料。

  可视门铃之争,其实是安全与隐私之间的矛盾。装的人想要安全,而反对的人则担心隐私。就像无锡这桩官司,原告张某就认为,对门邻居吴某家的可视门铃不但记录了自己出入房屋的时间,还拍摄到了屋内的情况,严重侵犯了其个人隐私。除此之外,信息泄露也是个大问题。可视门铃录制的视频可能包含大量的人脸信息,一旦那些上传至云端存储的视频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对于此类案件,法院的判决比较一致,即判令拆除可视门铃。显然,在法庭看来,居民在安装可视门铃保障自身居住安全的同时,亦负有不妨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义务,必须在维护居住安全和尊重他人隐私权之间做好平衡。于今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典也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明确将“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保护范畴。

  对于隐私权的尊重和保护,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不断为隐私权保护带来新问题。如个人在未告知邻里的情况下,在自家门口安装可视门铃,所录制的邻里在公共区域内的行为是否属于隐私权的保护范围?一旦可视门铃的信息泄露,产品供应者和使用者各需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对此,相关法律法规要与时俱进。与此同时,行业监管也要跟上。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可视门铃相关的在业存续企业超过2000家。然而,这方面的监管却几乎空白。可视门铃录制的信息如何强化安全保护,可以留存多长时间,怎样进行清除处理等细节都需要监管加以明确。

  此外,可视门铃背后还藏着一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那就是“信任缺失”。在陌生人社会,因为缺乏必要的联系纽带,陌生人之间难以相互信任——即使是在同一个社区中,面对面地住着。而这种“信任缺失”,也是人们对于周遭环境不安全感的根源。正因为如此,如今,不少社区都希望通过组织社群活动、组建兴趣社团等方式来重建社群,让人与人之间重新亲近起来。当邻里成为朋友,信任不再缺失,也许就不需要什么可视门铃了。




原文链接:http://www.tjcaw.gov.cn/gd/gztt/tjcaw-ikftssaq160304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内参 msn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05977号-24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3387021 010-561539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