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生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民生关注

广东:“五大工作体系”统领民政事业改革创新纪实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作者:佚名时间:2021-10-27

蓝天白云悠悠,湖水波光粼粼,岸边花木成荫……初秋时节,漫步在广州市石滩镇下围村的绿荫小道上,好不惬意。

“过去可不是这样。之前到处都是违章建筑,湖里面垃圾成堆。”村党总支书记、主任郭庆东介绍说,下围村曾是有名的“上访村”“问题村”,在“民主商议、一事一议”的村民民主自治新模式的推动下,不仅环境美了,更是蝶变成了全国“村民自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下围村的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和基层治理创新只是广东民政系统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改革创新是广东发展的根和魂。“全省民政系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在2021年广东省民政工作会上,省民政厅厅长卓志强指出,要以“专精细实”为标准,进一步完善民政领域“大救助、大养老服务、大儿童保障、大慈善、大社会治理”五大工作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大救助”

让兜底保障更牢

因女儿小晴突患恶性淋巴瘤,庞大的医疗费用缺口,让家住东莞市厚街镇的谭先生一家陷入了困境。得知这一消息,“民生大莞家”项目专责小组紧急介入,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审批流程,一次性给予谭先生2万元的临时救助金。

同样受益于“民生大莞家”项目的还有横沥镇山厦村的“新莞人”卢先生。卢先生一家四口,11岁的儿子正在上小学,5岁的女儿今年突发脑出血。无奈之下,卢先生辞去工作在医院全职照顾女儿,目前只靠妻子一人的收入维持全家生计。因女儿患病,医疗费用高昂,生活过得异常困难。了解到卢先生的情况后,“民生大莞家”专责小组为其申请了5300元的医疗救助金。

东莞市厚街镇“民生大莞家”专责小组成员到医院探望“微心愿”申请对象。

自去年4月东莞市民政局启动“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打造工作以来,通过两个小微“聚民情”、三级渠道“听民声”、三个莞家“纾民困”、多方合力“办民事”、全程监督“解民惑”等多种创新性渠道方式,收集办理了1600多宗“民生微实事”,圆满解决了29000多宗“民生微心愿”。

“‘民生大莞家’项目旨在对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众身边的‘小急难’,做到第一时间摸底调研,第一时间拿出解决措施,第一时间反馈处理结果,建立健全群众诉求的快速响应机制。”东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黎雪琴称,“民生大莞家”由“民生微实事”和“民生微心愿”两大类组成,前者着眼于公众利益、群体利益,主要包括环境美化、房屋修缮等,后者着眼于个人和家庭诉求,如临时救助等。

作为广东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获奖项目和东莞市十大优秀改革项目之一,“民生大莞家”开创了政策外民生诉求办理从“无”到“有”,民生诉求收集从“分”到“合”,项目确定方式从“下”到“上”,办理时效从“慢”到“快”,建立起了更广泛、更深层、更有效的民生兜底保障网。

毗邻东莞的深圳,在救助工作上也实现了新突破。为了让“来了就是深圳人”名副其实,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适度扩大至部分非本市户籍困难人员,规定与本市户籍居民在本市共同连续居住满一年的其非本市户籍的父母、配偶、未成年子女、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可以按照规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为改变低保人员“等、靠、要”观念,新规还建立健全了“养懒人”防范机制。规定对低保对象无正当理由不就业或者参加公益性社区服务时间未达到要求等情形的,深圳市各区民政部门可以停发、减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目前,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生兜底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副厅长丁红都称,广东先后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有力地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切实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救尽救”。截至2021年8月底,全省低保对象143万人,月人均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913元、734元。

提标扩围的同时,广东省还不断健全智慧救助体系,让服务更有温度。“疫情期间,用‘粤省事’在家就能申请低保,这项服务很便民,非常贴心。”惠州市市民吴先生打开“粤省事”微信小程序“民政服务专区”界面,大约用了10分钟就完成了低保在线申请提交,省去了到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排队等候的麻烦。

去年初,广东推进包括社会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在内的108项民政服务事项进驻“粤省事”民政专区,其中107项实现了“一次不用跑”。今年,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广东又在“粤省事”政务微信小程序上线“救助自诊”服务。

“救助自诊”服务按照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综合评估各项指标设置分值,通过设置年龄、教育状况、健康状况、残疾状况和就业状况等关键性指标,智能分析申请人的实际困难情况。困难群众只需通过手机输入户籍地、共同生活家庭成员人数、家庭月收入及资产信息、家庭结构、生活状况等信息,由系统后台计算分析家庭基本情况和经济状况条件,一键即可初步了解其是否符合最低生活保障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当即提出救助申请;对不符合条件,但可能存在医疗、教育等其他专项救助需求的,及时指引其向医保、教育、残联等相关部门办理申请,解决群众的政策壁垒。

此外,广东还在全国率先以省委省政府名义高规格出台加强和改进流浪救助工作的政策文件,出台地方性法规《广东省社会救助条例》,修订政府规章《广东省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管理规定》,有力推动救助管理工作提质增效。2018年以来,全省各级救助管理机构通过发布寻亲公告、人脸识别、DNA对比、口音识别等方式,共帮助8566名滞留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寻亲,寻亲信息发布量及成功率均居全国第一。

“大养老服务”

让老有颐养更实

走进广州市新塘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环境干净整洁,走廊宽敞明亮,老人居住的房间除配备了独立卫生间、淋浴室,还有智能感应灯、门磁报警器,各种设施、用品一应俱全。入住的梁婆婆高兴地说:“在这吃住都很满意,护工很专业,每天唱唱歌、做做手工,自己住得舒服,孩子们也很放心。”

除了照护机构内入住的老人,作为新塘镇首家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该颐康中心通过打造“养老服务15分钟生活圈”,做实养老服务“最后1米”。“养老服务15分钟生活圈”通过链接居家养老平台、护理站、羊城家政、社工站等服务资源,为周边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居清洁、衣被清洗、陪护等养老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预约上门巡诊、健康管理、居家护理等基本医疗服务,为医疗机构术后康复期内的老年人提供康复照护服务,把养老服务全面延伸至村(居)和老年人家庭。

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托起最美“夕阳红”,去年10月,广州市印发《广州市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设提升行动计划》,推动每个街镇建设至少1个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功能的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

同时,广州以保障独居、孤寡等特殊老人的助餐需求为重点,为居家老人持续提供安全、优质、健康、营养“大配餐”服务。

张奶奶与丈夫黄炳光是一对高龄空巢老人,两口子家住广州市北京街道禺山社区,83岁的黄先生之前了解到居家助餐配餐服务,就在长者饭堂办理充值就餐。

“原先我们还可以去到饭堂吃,后来他做了手术,行动不便,就我去取餐。”但随着年纪增大,张奶奶的记性也逐渐衰退,发生过几次因外出忘记取餐的事。

在了解二老的情况后,长者饭堂于今年7月介绍了中心的送餐服务并为张奶奶申请,按照广州市的政策可享受送餐补贴,他们夫妇表示送餐上门后方便了许多,“每天都能吃上热饭,还有炖汤,营养丰富,服务也贴心。”目前,全市长者饭堂已有1000多家,让老人们吃得安心又方便。

“广州社区居家养老‘大配餐’改革经验已经在全省推广。”广东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张东霞介绍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发展,建立了由分管省领导任召集人的省级养老服务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并在全国率先完成养老服务条例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双立法”。“十三五”期间,全省财政累计投入近276亿元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截至2020年底,全省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逾2万个。”

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健全,如何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呢?广东大力支持全省各类院校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积极推进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现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在校生超过10万人。其中,深圳成立了由市民政局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深圳健康养老学院,通过“政校行企”深度合作、“产学研用”良性互动,创新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继与东北三省民政厅签约‘寒来暑往’合作关系后,我们又与江西、广西等地民政厅签订旅居养老合作框架协议。”张东霞对广东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居养老”品牌这一亮点进行了介绍,“我们通过整合养老、医疗、教育、旅游、文化、体育、金融等资源,探索建立多方互动的省际旅居养老模式,以‘养老+旅游+N’思路,实现资源共享化、模式多样化、运营专业化、服务精细化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除了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夯实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打造“旅居养老”品牌,广东还在助力老年人解决“数字鸿沟”方面下足了功夫。去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广东积极落实相关部署要求,开展“为老服务插上科技翅膀”行动,在全国首创“一证通行”健康核验系统,老年人无需使用智能手机、无需连接网络,只需出示身份证即可核验健康码,同步实现人、证、码和行程轨迹“四合一”。

目前,该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老人出行、就医、消费、娱乐、办事等高频事项场景。截至今年9月23日,“一证通行”系统累计核验人次超过1841万,其中服务老年人618万人次。

“大儿童保护”

让关爱服务更暖

肇庆市怀集县蓝钟镇古城村,常住人口2300多人,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在外务工,他们大多每月回来一两次。2017年,古城村村委委员黎少文开始兼任村儿童主任。上任后,她马上分片走访入户,摸排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并采集到系统中,建立“一人一档”,根据孩子们面临不同困难,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

在日常走访中,黎少文特别留心孩子们的监护状况,善于从“家长里短”中捕捉细节,及时制止家暴等隐性侵害儿童事件发生。性格暴躁的张姨(化名)因孩子生活读书费用问题与公公婆婆关系紧张,从争吵发展成大打出手,一度报镇派出所处理。有一次,黎少文经过张姨家门口听到张姨迁怒到7岁女儿身上,指着女儿打骂,黎少文现场制止并教育她。此后,黎少文一直关注张姨情况,不久后,发现怒气难消的张姨下决心要离家出走。“再报派出所可能也于事无补,我决定改变策略”,黎少文找来了一位比张姨更穷苦、家庭情况更复杂的妇女对张姨现身说法,教张姨怎样面对困难、调整心态。这一招很快见效,张姨渐渐消除了对公公婆婆的敌意,她的女儿也重拾昔日的快乐。

“小孩子的情况很多不会直接表现出来,这需要儿童主任通过细心观察和长期了解,去发现需求和摸索解决办法。”黎少文经常利用下班时间见缝插针进村入户做工作,“我觉得做儿童主任这份工作没有窍门只有真诚,要把村里的每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尽己所能为他们排忧解难。”

像黎少文一样用心用情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儿童主任在广东全省已有3万多名。与儿童主任一样,做好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温暖“守护者”的还有广大社工队伍。广东通过实施“双百计划”,为包括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在内的民政服务对象提供情绪疏导、心理抚慰、精神关爱、资源链接、社会融入等多方面专业服务。截至2020年底,全省社工累计服务留守儿童25148人次,困境儿童6936人次,个案救助480例。

广东未成年人保护热线24小时接听全省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求助电话,真正将儿童关爱保护落到实处。

成千上万儿童主任、社工走家串户开展线下儿童关爱服务的同时,一支线上大军也在24小时全天候为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您好!这里是广东省困境儿童服务热线,你是小兰(化名)吗?可以跟你聊一下吗?”省级热线工作人员接到地市转介求助,一名15岁少女想轻生。

“我就站在镇文化体育广场的高楼,就想跳下去了,我现在特别特别的无助,没有人管我了……”电话另一头,女孩激动得声音嘶哑。

“你先别激动,先找个安全的地方,你想我们帮你什么,都可以跟姐姐聊一聊,我们很担心你……”工作人员立即进行危机干预,用温柔的语气和专业的心理援助手法疏导小兰情绪。

工作人员了解到,小兰在家暴中长大,辍学在外流浪,因双亲监护不当,有轻生的行为倾向。工作人员一边安抚少女的情绪争取时间;另一边拨通报警电话,联动当地村委会、镇政府和民政部门,共商处理方案。经过6个多小时耐心沟通和多方介入,危机于次日凌晨2时解除。保障小兰人身安全后,热线工作人员进行后续跟踪回访,帮助她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

去年初,广东省率先开通困境儿童24小时救助保护热线,整合省有关部门、各地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热线等救助资源,24小时接听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等特殊未成年人求助电话,落实“规范接线、分类处置、多方联动、督办落实”的工作机制,积极发挥协调作用,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协调转介救助、专业心理援助等服务,着力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截至今年上半年,提供各类服务11444人次,解决复杂疑难个案452例,涉及监护问题、困境儿童安置、校园欺凌、危机干预等问题,确保求助“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

“我们不断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建设,出台了《广东省加强儿童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广东省进一步加强孤儿保障工作若干措施》,成立了以省领导为组长、36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推动各部门落实‘六大保护’。”广东省民政厅副厅长曾凡瑞称,全省县(区)、镇(街)、村(居)三级服务体系初步构建,儿童福利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幅提升,2021年全省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孤儿最低养育标准分别达1883元/月和1227元/月。”

全省儿童福利工作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儿童保障向关爱保护工作延伸,服务对象由孤儿向所有儿童拓展,服务内容由物质供给为主向物质加精神服务迈进……广东“大儿童保障”体系建设正阔步向前。

“大慈善”

让慈善大省更强

回到三年前,佛山市顺德区东风村的村民怎么都不会想到,村口的一片废弃土地可以通过年轻人的努力变成一个街心公园,村子历史遗留的经济问题能在这两年快速解决,村民也变得更积极地参与村里公共事务讨论,还成立了200多人的木棉花志愿服务队。  这些变化,都离不开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实施的“和美社区计划”项目。2017年5月,由美的控股有限公司委托,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作为双受托人,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担任执行人的“顺德社区慈善信托”正式设立。“我们慈善信托初始规模达4.92亿元,期限永续,目前信托资产增长到6.17亿元。其中,支出善款9336万元,重点用于支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开展‘和美社区计划’。”和的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汪跃云介绍,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和美社区计划”聚焦顺德的205个村居,通过资助及时回应社区痛点需求,集中解决社区迫切问题。截至2021年8月,“和美社区计划”共资助576个项目,覆盖10个镇街199个村居,累计撬动政府、社会资金约3512万元。

入住顺德区善耆家园的老人们也享受着慈善资金带来的晚年幸福生活。作为广东省德耆慈善基金会募集社会善款筹办的公益慈善养老项目,善耆家园采取“政府主导、社会捐赠建设”的创新模式,致力推动顺德区高质量养老服务发展。该机构建筑面积达11万多平方米,规划建设床位约1500张,分两期推进建设,建设规划包括养老护理院、养护院和康复中心等。仅用1年时间就顺利通过香港老年学会的香港安老院舍、广东省五星级养老机构评审,达到业界一流标准的要求。目前,入住长者超过400人。

“截至2020年底,顺德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共244家,其中获得公开募捐资格13家,已经构建区—镇(街)—村(居)三级慈善体系。慈善组织资金总额高达150亿元,冠名基金达3.8亿,慈善信托规模达5.3亿。”顺德区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麦玉团介绍说,“2020年顺德区慈善捐赠收入总额达29.6亿元,公益慈善支出19.82亿元。”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深圳始终站在慈善事业最前沿。2012年初,由深圳市发起的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将会展模式引入慈善领域,开辟了一条开放式、资源共享、多方合作共赢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新路径,填补了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的一项重大空白。至今已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近130万人次光顾展会,对接项目2390个,对接金额逾664亿元。

在慈善法实施当天,深圳又成功备案了国内首个慈善信托计划,即“中国平安教育发展慈善信托计划”,专注于教育领域的慈善项目。2018年,深圳在全国首创了“政府委托+慈善组织受托”的慈善信托模式,成为利用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联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社会公益的有益尝试。探索设立慈善公共基金,实现了国内慈善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共同基金”模式零的突破。目前,该基金已经成功发行4期,累计有19家基金共同投入慈善基金6.02亿元,年化收益预计高达6%,实现慈善资产保值增值和深圳实体科技产业共赢发展。

以立法形式确定创建“慈善之城”的广州,积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助力乡村振兴。去年起,针对广州市从化区部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窄、价格低、农户收入不高的困境,广州市越秀区创意产业协会创新打造“互联网+动漫+农副产品”模式,通过动漫IP赋能农副产品,嫁接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举措,为从化区良口镇、鳌头镇等地区农副产品创建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销量。今年,广州社会组织又积极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市社会组织开展困难群体帮扶、儿童关爱、疫情防控等项目160多个,累计捐款捐物1.47亿元。

“慈善无大小,人人皆可为。”广东各地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多措并举,拓宽慈善渠道、广布慈善网点、丰富捐赠形式、动员社会参与,推动文化融合,探索多元平台,积极推行“互联网+慈善”,营造人人向善氛围。惠州市通过市慈善总会网站发布便捷化、小额化和创意化众筹项目,打造“指尖公益”。中山市打造“红心筹”捐赠平台、“红心愿”捐助平台,接收线上捐款近140万元,受惠困难群众达8.8万人次。肇庆市深入塑造“砚都公益”“暖流行动”等慈善活动品牌。

“近年来,省民政厅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发展基础,出台了《广东省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21条有力促进措施,推动广东实现从‘慈善大省’到‘慈善强省’的跨越。”省民政厅副厅长陈奇说,截至2021年7月底,全省慈善组织已有1477家,公募慈善组织176家,全省慈善信托41单,慈善信托备案金额达7.1亿元。

“大社会治理”

让基层治理更优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如何将一团乱麻理顺呢?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

几年前,作为全国著名的十大“淘宝村”之一,大源村电商云集,物流发达,吸引全国各地的创业者涌来“淘金”,早已声名在外。但与此同时,还有“乱”名:身为“广州最大的城中村”,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外来人口就超16万,环境脏乱、管理无序、违建失控。

如何破题?广州市坚持党建统领,全面实施“基层党建、社会治安、环境形态、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五大提升工程,全方位打造红色大源、平安大源、美丽大源、幸福大源、活力大源,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现如今,沿村而行,目之所及,皆是安居乐业的动人图景:沙坑涌两岸一片秀丽风光,村中大小街巷整洁有序,小巧玲珑的口袋公园散布全村,电商产业园内生意红火……

面积仅有大源村1%的渔邨社区,与香港一河之隔,却浓缩了深圳经济特区从小渔村到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发展传奇。上世纪80年代,渔民村在全国率先成为“万元户村”;90年代,这里成立了全国第一批集体股份制公司,渔民村变为渔邨社区;2000年后,这里在全市率先开展城中村改造,建成了现代花园式住宅小区。

站在新起点,渔邨社区如何创建先行示范社区呢?“说到底,基层治理就是做人的工作,要见人见事见物。创建先行示范社区的过程,就是与群众共商共量、共建共治的过程,更是与群众心连心的过程。”渔邨社区党委书记李竞说,“通过把人大代表、党代表、小区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等力量整合起来,社区建立起了基层治理社区共建共治闭环模式。”

渔邨社区明确社区党委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创建“社区党委领导、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统筹联动机制,建立居民小区“党建+四位一体”模式。社区党委定期组织各方召开“基层治理综合分析会”,协商解决社区治理难题,并建立“居民点单、部门统筹、按需上菜”普法共建机制,让法治成为社区共识和基本准则。通过创新“渔邨伙伴计划”,搭建民生实事社会化平台,链接社区内外资源,服务社区群众。

社区还将便利的政务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打造“10分钟政务服务圈”。其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4个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区、街、社区431项政务服务“一站通办”,政务服务100%实现“最多跑一次”。同时,引进了7台自助终端机,建成24小时“不打烊”智慧政务驿站,实现230个事项自助办理。

广州、深圳在基层治理方面成效显著,同处珠江口的佛山也不甘落后。

“祝你生日快乐,身体健康,8月份的高龄津贴已成功发放。”70岁生日当天,看着手机上的短信,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季华社区的居民温国胜笑得合不拢嘴。在此之前,他从未想过自己能收到来自政府的生日慰问。

根据规定,禅城区老人高龄津贴发放标准为70至79周岁每人每月30元、80至89周岁每人每月100元、90至99周岁每人每月150元、10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500元。该惠民政策实施以来,受到户籍老人的广泛好评。

然而,这项惠民政策也存在一些痛点,以往管理和发放皆处于粗放状态,群众往往需要线下申请、部门人工审核,容易出现群众不了解政策而漏申请,或者区内互迁重复申请重复发放,或者数据错误造成发放不成功等情况。

今年以来,佛山市禅城区启动智慧化基层社会治理改革,通过首次人脸识别认证授权、数据共享互通,建立个人、企业数据空间,自动调取用户数据信息并精准判断已办理或可办理的无感服务事项,变传统的“依申请办事”为无感的“政府主动办”,企业和群众无需申请、无需提交材料、无需来回跑腿,即可不知不觉中享受全生命周期“无感”政府服务。

高龄老人津贴是禅城区首批“无感津贴”的试点。改革后,通过自动比对核验公安、民政、卫健、人社等数据,主动筛选符合申请条件的禅城区户籍老人名单,主动推送预告消息,运用政务大数据自动填充申报表单等材料信息,上传银行账户即可完成“秒批秒付”,津贴直接划拨至老人银行账号。

或加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或实施智慧化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或完善基层民主决策制度……各地市“大社会治理”各美其美、相得益彰的同时,省级层面同步推进了“双百计划”提升为“双百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打造一支3万人的基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全省数百万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众提供政策落实、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专业服务。目前,“双百工程”已整合乡镇(街道)直接聘用的社工、社会救助经办人员、残疾人专职委员7693人,正在招聘的6364人预计10月初正式上岗。通过实施“双百工程”,广东基层兜底服务实现了“三大转变”:即从“等待服务”转变为“入户服务”,从“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从“被动救助”转变为“主动救助”。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从新起点再出发,“十四五”蓝图已经绘就,广东民政必将“粤创粤新”,书写更辉煌的明天。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1年10月27日)

记者:付梵


原文链接:http://www.mca.gov.cn/article/xw/mtbd/202110/2021100003749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内参 msn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05977号-24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3387021 010-561539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