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生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专题报道

【新华日报】重启“老地名” 赓续城市文脉

来源:江苏民政网 作者:佚名时间:2021-10-20

  近日,部分南京老地名重新回归,其中不仅有见于明代地图的“大牛首巷”“小牛首巷”,更有长期在民间口头约定,却并未正式命名的“能仁里”。

  老地名里既蕴含着历史文脉,也饱含着“城市乡愁”。每一个老地名都是一段历史、一段故事,与老建筑、老街巷共同展现了老城的空间格局和历史肌理,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宝库”。不少老地名在改名多年后仍然活跃在民间的话语体系中,它们是承载着城市居民乡愁的精神纽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老地名不仅是一串暖心的回忆,更是一座城市文化风物的凝聚释放,它的独特魅力超越了“名字”的意义,具有浓郁的文化和情感色彩。

  在“文化+情感”的双重作用下,各地近年来纷纷开展老地名文化保护工作,不少老地名重新得到启用,收获了居民的一片赞誉之声。比如徐州“复活”了博爱街、大同街,重庆将已拆除拓宽的纸盐河巷重命名为纸盐河街,杭州滨江区对19个老地名进行恢复使用或保留等。然而遗憾的是,多数老地名的影响力有限,尽管它们在今天看来很值得“说道”,但考虑到改地名容易造成认知混乱,大范围恢复老地名并不现实。部分老地名重见天日固然可喜,但更多的老地名则被尘封于历史之中。

  留住老地名中的文脉和乡愁,恢复旧名重新启用并不是唯一方法,在老地名宝库中“掘金”,需要传承与创新并重。目前,不少城市建立了地名数据库,出台了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组建了地名专家组等。这些举措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层面,能让地名获得更权威的保护,但要发挥好老地名的作用,仍然需要更有温度、更有亮点的细化措施。“凡走过,必有痕”,让这些痕迹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它们在新审美的主导下、新技术的辅助下获得新生,是我们需要花更多功夫研究的课题。

  一方面,可以发挥好文化载体的作用,对老地名中蕴含的老故事进行新诠释、新表达,从而让老地名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比如用插画、动漫、小说等方式讲述老地名的历史,打造相关的文化爆款产品;又如由地方文化部门推动,在流行影视作品中植入老地名、老故事,提升传播力与感染力。另一方面,可以在不改变现有地名的前提下,将老地名的元素合理融入到街区之中,或立牌立碑纪念,或在公园、园区、场馆等设施中建立相关主题展示,让老地名以另一种形式亮相。比如,南京市原七家湾敦穆小学的一群年逾古稀的老校友,近日在旧居旧址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同学会。重建后的七家湾旧貌换新颜,已认不出原来的样子,但狗皮山、登隆巷、木屐巷等老地名仍随处可见,让老人们感慨万千。

  老地名的故事和情感应当铭记,它的精神和智慧也值得传承。不少老地名看似“土气”,但其饱含的烟火人气恰恰是城市的温度,是乡愁的归宿。今天的城市仍在不断发展扩大,新地名在命名时,也应多借鉴老地名的命名思路,多一些“人间味道”,少一些“故作高深”甚至“崇洋媚外”。只有如此,才能让新地名在百年后,成为值得传承的老地名。


原文链接:http://mzt.jiangsu.gov.cn/art/2021/10/18/art_55087_1007621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内参 msn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05977号-24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3387021 010-561539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