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党秀云(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倡导移风易俗,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氛围。”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治理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创新社区治理格局、满足社区服务需求、增强社区自治能力、引领社区文明实践、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区志愿服务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迈进了新的发展征程。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对广大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组织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与治理中展现的新作为给予肯定、寄予期望,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为社区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经过长期建设与发展,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大任务中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助推城乡社会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作为志愿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志愿服务尚存在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基础较为薄弱、社区居民参与热情有待提高、激励保障机制仍需健全、服务内容较为单一、缺乏稳定经费保障等问题。创新社区志愿服务模式,健全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智慧化和可持续发展,将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现代化相融合,将社区志愿服务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融合,使社区志愿服务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区治理的新挑战与新要求,成为现实需求与必然选择。推动新时代社区志愿服务的创新与发展,应在以下几方面实现突破。
加强社区党建,引领社区志愿服务。党建引领社区志愿服务是新时代社区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将党建融入社区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政治引领功能,而且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有机融合,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和服务格局。要重视和加强党对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政治领导,将发展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基层党建工作之中,通过党建引领将社区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文明实践、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治理创新之中;要加强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和引导,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主心骨作用,统领和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创新与发展;要发挥社区党员志愿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并影响更多的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壮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
强化制度建设,规范社区志愿服务。有效的制度是实现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的根本之策,是新时代社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加快社区志愿服务立法。应结合社区志愿服务的实际状况,考虑出台国家层面的“社区志愿服务法”,明确界定社区志愿服务各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依法规范社区志愿服务并为之提供法律法规保障。其次要建立健全志愿组织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级、区县、街乡志愿服务组织的枢纽作用,加大对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与孵化力度,对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组织进行分类管理,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发展。再次要完善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备案”制度。一方面降低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登记准入门槛,积极引导符合登记条件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依法登记;另一方面鼓励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或备案登记,以实现社区注册志愿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最后,规范社区志愿者招募。依法规范社区志愿组织的招募信息发布等流程,吸引社区居民自觉有序加入社区志愿服务。
打造品牌项目,创新社区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机制,是提升社区志愿服务实效性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社区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立足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开发一批灵活多样、便民利民、居民认同度高的志愿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菜单式”志愿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其次,拓展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资助渠道,发动驻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等通过购买、委托、捐赠、资助等方式,支持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再次,建议设立专项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发展资金,重点扶持和发展一批具有品牌效应或创新性的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基层探索社区志愿服务的新方式、新机制。最后,可通过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方式,引导基层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通过项目化运作方式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的活跃度与可持续性。
健全激励保障,促进社区志愿服务。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激发社区志愿服务的活力与生机。首先,应健全志愿者服务时间储蓄与回馈制度,通过采取“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互助服务”“服务转换”等形式,形成志愿服务互助循环发展机制,使志愿服务成为“付出、积累、回报”的“爱心储蓄”。其次,健全志愿者权益保障机制,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教育培训、安全保险、卫生条件等,解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再次,实行差异化奖励措施,对提供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进行差异化奖励。
营造志愿氛围,活跃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是公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载体,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有助于激发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首先要加大志愿精神与理念的宣传力度。发挥主流媒体和社区宣传平台的作用,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大对志愿服务典型人物和事迹的宣传,用身边人影响身边人,用身边人带动身边人。其次要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志愿服务宣传。可组建志愿服务宣讲团,结合社区活动日、主题党日、传统节日等开展具有特点和吸引力的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志愿者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互动,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再次,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宣传教育。可联合辖区小学、中学和高校,建立志愿服务宣传基地,开展志愿服务课程教育,使志愿精神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加快平台建设,赋能社区志愿服务。运用“互联网+志愿服务”搭建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是赋能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社区志愿服务走向精准化、专业化、便捷化、智慧化的有力支撑。首先,可建立社区志愿者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平台,如“PC+移动手机端”“志愿云”等,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功能,有效挖掘、整合社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资源,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其次,推行社区志愿服务网格化管理。可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设施,将养老服务、扶幼助残、扶贫帮困、就业援助、环保治安等社区服务项目纳入社区志愿服务管理平台,使社区志愿服务供需之间实现精准对接,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水平。再次,优化平台服务功能,增强平台操作的便利度和用户体验,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的效能水平和居民满意度。
《光明日报》(2021年09月22日 06版)
信息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22日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内参 msnc.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3387021 010-561539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