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生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民生调研

白银市民政局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综述

来源:甘肃省民政厅 作者:佚名时间:2021-03-18

  社区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是创新社会治理、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的基础平台,也是贯彻党的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今年以来,按照白银市委、市政府关于平安白银建设的部署安排,白银市民政局积极履行职责,围绕城乡社区治理创新,着力在关键环节上优化、在平台搭建上发力、在难点问题上创新,积极探索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有力助推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在关键环节上优化,改善城市“微治理”

  在2020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白银市委检视城市治理的弱项短板,对城市社区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白银市民政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及时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提请白银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调整优化城市社区规模进一步提升社区建设管理水平的指导意见》,着力解决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善城市“微治理”。一是从体制上优化。针对社区设置过大过小、管理幅度不合理影响社区治理效能的问题,按照辐射居民一般控制在1500户至3000户之间的原则,对全市过大或过小的社区进行调整。目前,已完成调整优化12个,其中:分设11个、新成立1个。二是从机制上创新。为深度推进社区减负增效,推动社区事项准入制度落到实处,从今年5月份开始,白银市民政局按照法定原则,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对社区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在社区设立工作机构和加挂牌子项目、面向社区达标、考核评比和示范创建项目进行了梳理,建立了社区工作事项“四个清单”制度。共梳理社区依法履职事项16项、协助政府工作事项28项,在社区设立工作机构和加挂牌子项目17项,面向社区的达标项目2项、考核评比项目1项、示范创建项目14项。三是从薄弱环节突破。按照白银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推动解决社区工作力量薄弱、待遇偏低,配建的社区服务设施交付难,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缺失等问题。积极推动东北大学城乡社区建设研究院在我市设立“实践教研基地”,为全市城乡社区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协调发展搭建了“院府”合作平台。白银市民政局举办全市党建引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暨社区治理培训班,邀请东北大学教授作专题讲座,提升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争取将平川区列入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探索老旧小区物业自管的经验。白银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人社局、市民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充实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的通知》,增强社区工作力量,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结构。完善社区服务设施,2019年至2020年1430栋56497户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开工,并按照规定配建了社区服务设施。

  在平台搭建上发力,基层治理有了“新引擎”

  社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新引擎”。全市现有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1633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1.3万人,会员12万多人。白银市民政局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创造条件,为社会组织参与城乡社区治理搭建平台,有效激发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将社会组织工作和党建工作有机融合,大力推行社会组织“党建+”模式,创建“党建+公益”“党建+扶贫”“党建+社会治理”等公益活动品牌。据统计,“党建+公益”方面,慈善类社会组织在党组织带领下,投入资助金740多万元,资助大学生1515名;“党建+扶贫”方面,实施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十大帮扶项目”,24个村2万多人受益;“党建+社会治理”方面,投入300万元实施“三社联动”项目,为特困人员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服务,受益群众1.12万人(次)。二是广泛参与社区治理。依托白银市社会组织双孵化中心,举办白银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创新、白银市公益沙龙”等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培训班137场次,参加培训人员4165人次,培育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180多家,积极开展“三社联动”试点,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平川区长征路街道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构建起孵化中心—街道社会组织理事会—社区社会组织三级服务平台,发动群众成立居民议事会,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白银市社会助残协会实施的视障人士定向行走和生活能力训练项目,帮助120名视力障碍人士独立自主生活,并融入社区公益服务。白银公益爱心志愿者协会充分展示资源链接能力,组织实施社区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项目,累计投入资金(物资折合)800多万元,受益人数7万多人(次),参加志愿者1万多人(次)。三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白银市民政局发起助力脱贫攻坚“十大帮扶项目”,引导社会组织发挥资源、技术等优势,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其中:“阳光助残”项目为100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免费治疗,发放助残救助金30万元;“情暖夕阳”项目为全市贫困乡镇的150名农村留守老人定期开展心理疏导、娱乐活动、健康支持等服务;“金太阳计划”项目选派支教老师30名,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文关怀;“陪伴成长”项目,招募50名专业社工,为100户有需求的单亲家庭提供了增能服务;“扬帆计划”项目,为会宁县大沟镇等三个深度贫困乡镇1000名贫困家庭孩子捐助课外图书、开办扬帆班;“暖馨计划”项目为贫困乡镇单亲贫困家庭150名在读大学生每人提供3000元助学金。主动对接天津市社会组织,在靖远县北湾镇富坪村启动帮扶项目5个,捐赠帮扶资金50万元。争取壹基金投入72万元,建立壹基金儿童服务站6家、建设标准化体育场2个。

  在难点问题上创新,易地搬迁安置区社区治理有了新路子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建设易地搬迁安置区点108个,安置群众13969户58858人。做好安置点的社会服务工作,是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的重要条件,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针对易地搬迁安置区(点)存在的基层自治组织设立难、搬迁群众融合难、新旧住地管理交接难、公共服务落实难等问题,民政部门坚持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创新易地搬迁安置区社区治理模式:搬迁群众人数较少的,根据实际情况由原村委会管理或单独组建村(居)民小组,就近纳入邻近的村(社区)管理;人数较多且符合单独成立村(居)民委员会的,及时调整成立村(社区);暂时不具备成立村(居)民委员会条件的,成立社区工作站,由所在地乡镇统一管理。围绕“稳得住”要求,实行以居住地为主管理,除承包地、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权益及附着在土地上的涉农补贴外,其他涉及社保、养老、低保、特困供养以及就医、就学等基本公共服务事项,通过委托办理等形式,由原乡镇逐步移交居住地所在乡镇统一管理和服务。在安置区(点)设立便民服务大厅(点),乡村干部轮流或错时值班,方便群众办事,减少“两头跑”。目前,全市单独组建村(居)民小组101个,单独成立村(社区)6个,成立社区工作站2个,较好的保证了搬迁群众公共服务需求。

  


原文链接:http://mzt.gansu.gov.cn/station/gssmzt/jyjl/8afe80e675d6bf11017660285fef01bf/info_content.html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内参 msn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05977号-24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3387021 010-561539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